全球首家机器人6S店有何“卖点”
钟颐
汽车4S店见多了,机器人6S店你听过吗?
最近,全球首个机器人6S店在深圳开业,引发业内关注。从引导机器人到咖啡机器人,从爬墙机器人到按摩机器人……走进店内,“赛博朋克”的风扑面而来。
无论一个产业的前景听起来多么诱人,如果不能有效落地,也不过是空中楼阁。近年来,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势头喜人,正在走向规模化量产和商业化应用,但一些瓶颈仍有待突破,如核心部件国产化程度不够高,部分中小企业买不起、不会用,真实场景数据不够丰富等。
就此意义而言,机器人6S店并非是赶时髦。和传统4S店的“销售、零配件、服务、信息反馈”模式相比,它多出了两个“S”,即“租赁”与“个性化订制”。这对机器人产业而言,不啻于以“首店”之小切口,创建了一种创新打法。
先说租赁。目前,无论是机器人的研发、制造还是维护,成本都还比较高。某种程度上,如果不能广泛普及,在实际应用中反馈数据,既不利于提升性能,价格也难以打下来。在市场成熟度有待提升的情况下,可买可租的运营模式,用一种相对灵活的方式,降低了使用门槛和试错成本,让部分企业和普通用户“摸得着、用得上”,有利于打通从“实验室”到“生活场”的闭环,推动商业化落地。
再说个性化订制。理想的机器人,应当可泛化不同任务,满足多元需求。但在不同场景下,其性能要求也是千差万别。比如,相较于导览、送餐等标准化应用,工业场景和家庭场景下的需求更多样,也更复杂——技术不只是技术,还有赖于一整套服务和解决方案。因此,市场信息交互得越充分,就越有利于供需对接、“贴地飞行”,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体系。
将目光转向供给侧,或许可以看得清楚。据报道,目前已有超过200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表达了进驻意向,小到一颗螺丝,大到一套控制系统,都能一站式流水化配齐,轻松实现“零件自由”,“上下楼就是上下游”。这反映了一个行业共识:如今,无论是“硬件耦合”还是“软件适配”,无论是技术攻关还是成果转化,都越来越呼唤企业告别“单打独斗”,走向资源整合、协同发力。
更不必说,“首店”的概念之所以备受关注,正因其显著的引流效应,可以加速汇聚创新要素,激发城市消费活力。
从大湾区的视野出发,机器人6S店的意义也不同寻常。从龙岗区打造全国首个机器人街区,到深圳奔向人形机器人第一城,再到粤港澳大湾区“兼具机电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”,产业集群蔚然成势……沿着这样的逻辑,一个“支点”背后的“外部效应”不可小觑。正如相关负责人表示,全球首家机器人6S店,不是一个简单的销售渠道,而是机器人产业的“创新试验田”。
给人未来已来之感的,不只是器物本身。全球首家机器人6S店的“卖点”如何?又将带来哪些“机”会?我们拭目以待。 【编辑:刘阳禾】

经济新闻精选:
-
2025-08-05 13:57:00
-
2025-08-05 13:57:00
-
2025-08-05 13:57:00
-
2025-08-05 13:57:00
-
2025-08-05 13:57:00
-
2025-08-05 13:57:00
-
2025-08-05 13:57:00
-
2025-08-05 13:57:00
-
2025-08-05 13:57:00
-
2025-08-05 13:57:00